top of page

Plant

Science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 Black Pinterest Icon

[趣味] 音樂,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 20190929 Current biology

前言


"音樂,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是依據多數人都認知跟認同的一句話,但是你是否有想過,是因為“天生的”還是是因為“後天的”教育造成我們今天認知的“音樂”呢?


在這一期的Current Biology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在探討,音樂之所以是我們現在聽到的這樣,是因為一些生物性的特性而導致的結果,還是是因為我們所接受到的普遍的音樂教育而將我們塑形成我們的樣子的呢?


Universal and Non-universal Features of Musical Pitch Perception Revealed by Singing


Nori Jacoby, Eduardo A. Undurraga, Malinda J. McPherson, Joaquı ́n Valdes, Toma ́ s Ossando ́ n, Josh H. McDermott


Summary


Musical pitch perception is argued to result from nonmusical biological constraints and thus to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cross cultures, but its universality remains unclear. We probed pitch representa- tions in residents of the Bolivian Amazon—the Tsimane’, who live in relative isolation from Western culture—as well as US musicians and non-musi- cians. Participants sang back tone sequences presented in different frequency ranges. Sung re- sponses of Amazonian and US participants approxi- mately replicated heard intervals on a logarithmic scale, even for tones outside the singing range. Moreover, Amazonian and US reproductions both deteriorated for high-frequency tones even though they were fully audible. But whereas US participants tended to reproduce notes an integer number of oc- taves above or below the heard tones, Amazonians did not, ignoring the note ‘‘chroma’’ (C, D, etc.). Chroma matching in US participants was more pro- nounced in US musicians than non-musicians, was not affected by feedback, and was correlated with similarity-based measures of octave equivalence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match the absolute f0 of a stim- ulus in the singing range.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cross-cultural presence of logarithmic scales for pitch, and bi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limits of pitch, but indicate that octave equivalence may be cultur- ally contingent, plausibly dependent on pitch representations that develop from experience with partic- ular musical systems.


經由歌唱所呈現,對於音高一致性與非一致性的認知


總結

對於音高的感知,在不同的文化中,一直都被認為是因為(非音樂性)生物特性的限制,而導致有相似的認知。但是這個現象的一致性,是否真的是全球性的,仍然不清楚。我們徹底調查了居住在玻利維亞,與西方文化相對隔絕的亞馬遜地區人們(稱為Tsimane)對於音高的感知,也同樣調查了美國音樂家與非音樂家對於音高的辨識能力。受試者在聽到不同的音高之後,以自己的聲調唱出同樣的音高順序。歌唱的反應在亞馬遜與美國的受試者之間,即使在聽到歌唱範圍之外的音高,受試者都能以對數比例的方式,大約複製了聽到了的音頻間距。此外,亞馬遜以及美國的受試者,同樣都呈現了在即使仍然可以聽見的高頻音高區域,重複音高準確度下降的現象。但是,相較於美國的受試者,傾向於以高或低八度的方式來複製出所聽到的音高,亞馬遜的受試者,並不會以同樣的方式來重複所聽到的音高(無視所謂的八度音階)。這個符合八度音階差的現象,相較於非音樂家,在美國的音樂家中更為顯著。這個現象並不會被回饋所影響,而且跟以相似度為基礎的測量八度音階相等,也和能更可達的歌唱範圍內,能夠符合絕對f0的應對能力有關聯(以上可能是“音感”的描述,非我專業領域,不負責任翻譯)。這個結果暗示,在不同的文化中,音高的對數比例以及生物學上對於音高極限的限制有著相似的現象。但是我們的結果也指出,對於八度音階的意識,也許是一個文化上的偶然事件,很可能由於特定音樂系統帶來的體驗而發展出來對於音階的表示。



小心得:

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首頁,有一個作者的訪談,其中比較詳細的描述了他們的研究問題以及所得到的一些解答和推測。首先,他們對於音樂的成因,是否是由於人體有相似的極限,所以我們的樂器以及會使用(或覺得悅耳)的音高,大致上都不超過鋼琴的最高音。又或者是因為當初製造或是西方音樂文化的發展,並沒有利用這樣的音域,所以當所有人都接受過這樣的文化薰陶之後,自然而然就會被馴化成我們目前對於音樂的認知。為了得到這個問題的解答,他們特地深入亞馬遜地區,研究與西方文化甚少接觸的部落人群,測試他們對於音階的感受,與美國的音樂家和一般民眾間,是否有差異。


為了知道是當地的音樂文化為何,他們請當地居民展示他們的樂器,也調查了他們樂器經常使用的音高極限,發現平常鋼琴的最高音,頻率大約是四千赫茲,而當地的樂器最高是兩千赫茲。假設對於音樂的辨識度,是由於文化薰陶,而非天生生理限制,那當地人對於高於兩千赫茲的音高,辨識的準確度應該會下降。(一般西方大眾,對於四千赫茲以上的音高,感覺會開始失準。)非常有趣的是,亞馬遜的人民也同樣在四千赫茲以上的區域,才開始感覺失準。表示應該是生理上的限制,使得人們對於這個區域以上的音頻,無法最正確的感受。


但是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當聽到不論在哪個音域的音高時,西方受試者,都會以同樣的音準(但是是低高度或高八度,如果聽到的音域是在自己的歌唱音域之外)來唱出這些音高。然而亞馬遜的受試者,會無視音高,可是在兩個音之間的間隔時間,以及因高的間距,有著正確的差距。這也就表示,很可能這個“高、低八度”的概念,是因為我們接觸的音樂文化所影響,在不同的文化下,也許會有差異。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研究,對於文化如何影響人,又人的生理限制如何塑形文化,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否再給予亞馬遜居民同樣的音樂文化下,他們就會改變?又或者是他們對於我們平常耳熟能詳的音樂,是否覺得無法入耳?這些問題都非常的有趣也值得研究!



Comments


想收到最新的摘要翻譯 - 請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 Instagram
  • Facebook
  • Twitter
  • Pinterest

© 2019 by Plasmodesmat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